News

湄公河畔的約定,緣牽 Formosa

湄公河畔的約定,緣牽 Formosa

夕陽餘暉灑在湄公河波光粼粼的水面上,染紅了天際,也映照著阿玲略顯憂愁的臉龐。她輕輕撥弄著河水,思緒萬千。再過幾天,她就要離開這片生長了二十年的土地,前往一個陌生的國度——Formosa,也就是台灣。那裡,有她未曾謀面的丈夫,有她對未來生活的憧憬,也有她難以言喻的忐忑。

阿玲是一位越南新娘。在越南,像她這樣嫁到海外的女孩並不少見。她們大多來自貧困的農村,希望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的命運,也希望能改善家人的生活。阿玲的家庭並不富裕,父母都是勤懇的農民,靠著幾畝薄田勉強維持生計。為了供弟弟妹妹上學,阿玲早早輟學,到附近的工廠打工。微薄的收入僅夠維持自身開銷,根本無法為家庭分擔重擔。當媒人介紹台灣的阿強時,阿玲經過一番掙扎,最終還是決定接受這段跨國婚姻。

阿玲對台灣的印象,僅限於媒人展示的照片和口中的描述:繁華的都市,舒適的生活,善良的人們。這些美好的畫面,如同磁鐵般吸引著她,讓她對未來充滿了期待。然而,她也聽說了一些關於越南新娘在台灣遭遇不幸的故事,例如語言不通,文化差異,婆媳問題等等,這些又讓她感到不安。

阿玲的未婚夫阿強,是一位老實巴交的台灣農民。他比阿玲年長十幾歲,喪偶多年,獨自撫養一個正在上國中的女兒。他渴望有一個溫暖的家庭,一個賢惠的妻子。通過媒人的介紹,他認識了阿玲,並被她溫柔善良的性格所吸引。他寄去了自己的照片和一些台灣的風景照,並承諾會好好照顧阿玲,給她一個幸福的家。

在湄公河畔,阿玲和阿強通過視訊見了幾次面。由於語言不通,他們只能通過翻譯軟體簡單地交流。儘管如此,阿玲還是感受到了阿強的誠懇和樸實。她也向阿強展示了家鄉的美景,講述了自己的生活點滴。他們之間的交流雖然不多,卻建立起了一種微妙的聯繫,一種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默契。

離別的日子越來越近,阿玲的心情也越來越複雜。她捨不得父母和弟妹,捨不得這片熟悉的土地,但也對即將開始的新生活充滿了期待。她把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憧憬,都寫進了一封又一封的信裡,寄給了遠在台灣的阿強。

在阿玲出發的前一天,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頓飯。母親不停地叮囑她要照顧好自己,要孝順公婆,要和丈夫好好相處。父親則默默地把一些積蓄塞到她手中,希望她能在台灣過得好一點。弟弟妹妹雖然不捨,但也為姐姐能找到幸福而感到高興。

告別的時刻終於到來,阿玲擁抱著父母,淚水止不住地流下來。她揮手告別了家鄉,告別了湄公河,踏上了前往Formosa的旅程。這一刻,她是一個越南新娘,也是一個勇敢追尋幸福的女孩。

飛機穿越雲層,飛向遙遠的台灣。阿玲望著窗外,心中默默祈禱,希望在Formosa,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,也希望這段湄公河畔的約定,能開花結果,結出甜蜜的果實。

抵達台灣後,阿強和女兒在機場迎接阿玲。初次見面,阿玲有些害羞,阿強則顯得有些拘謹。他的女兒小雅,則好奇地打量著這位來自越南的新媽媽。阿玲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向他們問好,阿強和小雅也用簡單的越南語回應她。雖然語言不通,但他們之間的溫情卻是真切的。

阿強的家在台灣南部的一個小鄉村,環境清幽,空氣清新。阿玲很快適應了這裡的生活,也開始學習中文。她勤勞善良,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,也盡心盡力地照顧阿強和小雅。小雅一開始對阿玲有些排斥,但漸漸地,她被阿玲的溫柔和耐心所感動,開始接受這位越南媽媽。

阿玲和阿強的婚姻生活並非一帆風順。他們之間存在著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,偶爾也會發生一些摩擦。但他們都願意為了這個家而努力,互相理解,互相包容。阿玲努力學習中文,融入台灣社會;阿強也盡力了解越南文化,尊重阿玲的習慣。

隨著時間的推移,阿玲的中文越來越流利,她也漸漸融入了台灣的生活。她結識了一些朋友,也開始參與社區活動。她不再是一個孤單的越南新娘,而是一個在台灣找到歸屬感的快樂女人。

阿玲和阿強的愛情,在平凡的生活中慢慢滋長。他們一起耕種,一起收穫,一起分享生活的點滴。他們用愛和理解,跨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鴻溝,譜寫了一曲動人的跨國戀歌。

湄公河畔的約定,在Formosa開花結果。阿玲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,也為這個家庭帶來了溫暖和歡笑。她的故事,也是許多越南新娘的故事,她們遠離故土,來到台灣,用勤勞和善良,創造著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。

多年後,阿玲帶著阿強和小雅回到越南探親。站在湄公河畔,阿玲感慨萬千。她想起當初離開時的忐忑和不安,如今都化為了幸福的微笑。她感謝命運的安排,讓她在湄公河畔與阿強相遇,並在Formosa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家。

阿玲的故事,是一個關於愛與希望的故事。它告訴我們,無論來自哪裡,無論身處何方,只要心中有愛,就能跨越一切障礙,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。

湄公河的流水,依然靜靜地流淌,見證著一段段跨國的愛情故事,也見證著越南新娘在Formosa的奮鬥與希望。